close
說雁

距今803年前,一位16歲的青年詩人在赴并州應試途中,遇到一位抓了兩隻雁的獵人,其中一隻已死。另一隻雖脫網而出,但卻哀哀鳴叫,不肯離去,最後竟撞地而亡。詩人深為烈雁的情誼所感動,便買下這兩隻死雁,葬在汾水旁,壘石為墓,稱之為「雁丘」。並寫詞一首,以誌情緣:「問世間,情為何物?直教生死相許。天南地北雙飛客,老翅幾回寒暑。歡樂趣,離別苦,就中更有痴兒女。君應有語。渺萬里層雲,千山暮雪,隻影為誰去。」

事實上,以雁意象歌詠愛情,早在《詩經‧邶風‧匏有苦葉》即可見:「雝雝鳴雁,旭日始旦,士如歸妻,迨冰未泮。招招舟子,人涉仰否,人涉仰否,仰須我友。」這是用雁鳴描述了秋冬之際的婚嫁心情。

自《詩經》以降,歷代騷人墨客的託雁訴情之作,固然不絕如縷;而見於文獻記載的「雁殉情」故事,更是令人低迴。《定興縣志》記載:明神宗萬曆初年,北郭有個叫崔伯通的人,他家中養一隻雁,剛養了一年多,這雁就頗馴服。忽然有一天,有隻雁離群飛了下來,飛到此雁身邊,與雁交頸哀鳴,如泣如訴。有人來了,也不驚不怕,亦接連不食。就這樣相持了兩晝夜,雙雙死去。見此情形的人,莫不欷歔泣下。

雁的殉情不止感動多愁善感的文人,也感動商人。《續文獻通考》:某地有人養了一隻雌雁,他把雁的翅膀縛住,放在沙土中,引誘別的雁。這方法很有效,雁子們聽到雌雁的哀鳴聲,紛紛飛來探看,養雁者就趁機抓住它們。三年多來,養雁者用這種方法捉了許多雁。一天,天空中又飛來一群大雁,雌雁望著雁群鳴叫不止。突然雁群一隻雄雁哀鳴著衝了下來,雌雄兩雁交頸悲訴衷腸,久久不鬆開,最後竟一起死去。自此以後,養雁的人再也不用雌雁來引誘別的大雁上鉤了。

除了殉情志堅,雁亦重義。《長治縣志》:振庵買了一隻雁,羽毛差不多掉光了,發出悲哀鳴叫。振庵憐憫,餵它飲食。不久,雁的羽毛又全長出來了。一天,天上忽然飛來一隻雁,與地上的雁呼應著鳴叫,聲音又急促又淒涼。振庵猜出它們是雌雄雁,便把它買的那隻放掉了,讓它去和它的伴侶團聚。兩雁比翼和鳴,徘徊良久才離開振庵的家。

除了對愛情的忠貞,觀察力細膩的中國人還發現雁有其他值得稱道的特性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父之齒隨行,兄之齒雁行。」跟父親年齡相當的人走在一起,要走在他後面;跟兄長年齡相當的人走在一起,要並行而稍後,像雁陣一樣跟隨在後。晉羊祜《雁賦》:「鳴則相和,行則接武,前不絕貫,後不越序。」這都是說雁的秩序性。

雁行有序之外,《本草綱目》說雁有四德:「寒則自北而南,止於衡陽,熱則自南而北,歸於雁門,其信也;飛則有序而尊鳴後和,其禮也;失偶不再配,其節也;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,晝則銜蘆以避繒繳,其智也。」早在《禮記.令月》就記載:「孟春之月鴻雁來,仲秋之月鴻雁去。」候鳥移動的規律性被引伸做「信」的象徵。而雁在夜晚群體棲息時,會有一雁負責守夜。元好問〈惠崇蘆雁〉:「雁奴辛苦候寒更,夢破黃蘆雪打更。」

雁的「信、禮、節、智」四德到了《水滸傳》一百一十回更衍伸為「五常」。宋江批評燕青不該射雁,因為雁是「仁義之禽,或數十,或三五十隻,遞相謙讓。尊者在前,卑者在後,次序而飛,不越群伴。遇晚宿歇,亦有當更之報。且雄失其雌,雌失其雄,至死不配,不失其意。此禽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五常俱備:空中遙見死雁,盡有哀鳴之意。失伴孤雁,並無侵犯,此為仁也。一失雌雄,死而不配,此為義也。依次而飛,不越前後,此為禮也。預避鷹鵰,銜蘆過關,此為智也。秋南春北,不越而來,此為信也。」這是對雁的最高推崇。

一直到了現代,雁行為企業管理學提供最佳教材,許多管理學大師將雁行做了進一步的發揮與闡釋:因為雁陣總是維持著「人」字形,第一隻雁展翅,兩側的雁群亦隨之跟進,整個雁陣齊飛向前。當領頭之雁疲倦時,它會自動退到側邊,由最靠近之雁遞補,照常前進。而兩側末端之雁會發出叫聲,與領頭之雁相互呼應,整個雁陣在這種精密的協調下可作相當長程的飛行。在此飛行結構下,每隻雁鴨鼓動雙翼時,帶動氣流,能幫助緊隨的雁隻節省體力。有點類似現在長跑選手或自行車競速時,跟在第一名後面可以節省體力,原理相同。如此一來,領頭之雁不斷更換,後面不斷遞補,雁陣便能在相同的時間內飛行更長遠的路程。這種飛行距離,是單飛的雁所無法達成的。

中國人「寄情思維」的情感指涉力,豐富的想像力,文化意蘊的構築力,使得萬物有情,事事皆理。此雁雖小,可以見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ju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